位置:世纪大学 > 院校新闻

焕新教育图景:马来西亚世纪大学的多元赋能之路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37

在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发展版图中,世纪大学自 1977 年建校以来,始终以 “突破传统桎梏,赋能学子成长” 为目标,从最初专注商业培训的机构,逐步发展为覆盖多学科、汇聚全球学子的综合性高校。不同于以往聚焦学术或实践的单一叙事,这所高校以 “银发教育” 的创新探索、“非遗 + 教育” 的融合实践、“偏远地区帮扶计划” 为特色,构建起兼顾不同群体需求、传承文化基因、助力区域发展的教育生态,为东南亚高等教育注入了全新活力。

“银发教育” 的创新探索,让终身学习理念落地生根。世纪大学打破 “高等教育只面向年轻人” 的固有认知,专门为中老年群体打造 “银发学习中心”。中心开设多样化课程,既有贴合生活需求的智能手机使用、健康养生、书法绘画等兴趣类课程,也有满足自我提升需求的历史文化研读、心理学基础等知识类课程。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中老年群体的学习节奏,采用 “小班授课 + 灵活课时” 模式,授课时间多安排在周末或工作日下午,方便学员参与。同时,中心还定期组织 “银发沙龙”,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与学员交流互动,搭建起中老年群体的社交与学习平台。截至 2024 年,“银发学习中心” 已累计服务超 3000 名中老年学员,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,更让终身学习的理念在马来西亚社会广泛传播。

“非遗 + 教育” 的融合实践,让文化传承焕发新活力。世纪大学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,创新性地将马来西亚非遗文化融入教育教学。学校与马来西亚国家非遗保护中心合作,邀请蜡染、银器制作、传统舞蹈等领域的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,担任兼职教师,开设 “马来西亚非遗技艺” 选修课程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习非遗技艺的制作流程,还能了解技艺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。此外,学校还定期举办 “非遗文化节”,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技艺展示、非遗主题创作等活动。艺术专业的学生更是将非遗元素融入毕业设计,如将蜡染图案设计成现代服饰、用银器制作技艺打造创意摆件,让传统非遗与现代审美碰撞出奇妙火花。这些实践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,更为马来西亚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了年轻力量。

“偏远地区帮扶计划” 的扎实推进,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。针对马来西亚部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,世纪大学启动 “偏远地区帮扶计划”。学校组建由教师、优秀学生组成的志愿团队,定期前往东马砂拉越、沙巴等地区的乡村学校开展支教活动。志愿者们不仅为当地学生讲授学科知识,还开设科普实验、艺术启蒙等特色课程,拓宽学生的视野。同时,学校还为乡村学校捐赠图书、教学设备,改善办学条件。此外,世纪大学还与偏远地区的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,开展师资培训、课程共建等项目,帮助当地职业院校提升教学质量。截至目前,该计划已覆盖 20 余所乡村学校,培训教师超 500 人次,为推动马来西亚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。

从关注中老年群体的 “银发教育”,到传承文化的 “非遗 + 教育”,再到助力区域发展的 “偏远地区帮扶计划”,世纪大学以创新的教育实践,打破了高等教育的边界,让教育惠及更多群体、承载更多使命。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,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、社会发展的助推器,为东南亚高等教育的多元化、包容性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。